中国政府网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晋城市人民政府
网站支持IPv6 繁體中文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 > 食安知识

食品安全丨带您认识食用植物油

发布时间:2020-12-08    信息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编辑: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油脂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对食用植物油有着强烈的刚性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主动扩大进口贸易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口食用植物油更是已经成为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的有益补充。

按照品种分类,中国食用植物油主要包括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花生油、芝麻油、橄榄油、葵花籽油和玉米油等。目前,我国居民主要食用植物油消费品种为大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

各品种食用植物油的特点

-  棕榈油  -

  棕榈油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食用植物油,其已成为我国植物油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优势外,棕榈油因其固有的脂肪酸特性(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等),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餐饮行业和食品加工行业。棕榈油是煎炸用油的首选,也是起酥油、人造奶油、糖果巧克力用油、涂抹油脂等西式餐饮用油的主要组成部分。棕榈油因其多用途及优异的应用效果而广受欢迎。

-  大豆油  -

  大豆油作为我国传统植物油种,是我国食用历史最为久远,食用范围最广的食用油;在植物油消费中,大豆油消费占比最高,位居第一,且消费量保持稳定增长。大豆油含有的大量亚油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之一,亚油酸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只能通过食物摄取,是膳食中最主要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此外,大豆油中含有丰富的磷脂、维生素E、维生素D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对保持人体健康有很大作用。

 -  菜籽油  -

  菜籽油固有的菜籽风味和良好的口感,也是吸引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南方地区消费者的重要原因之一,精炼一级菜籽油风味清香柔和,浓香型菜籽油风味纯正浓郁,在长江流域区域广受欢迎。菜籽油分为一般菜籽油和低芥酸菜籽油两种。两者的主要区别在芥酸含量(≤3%为低芥酸菜籽油)。

 -  花生油  -

  花生油由于其独特的花生风味而广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其主要产地在中国,是中国百姓理想的食用油。与味淡的橄榄油相比,浓香扑鼻的花生油更适合中国人讲究色、香、味的传统饮食习惯。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花生油的群体日益增多。业内有专家推测,随着花生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不久的将来,花生油将成为“东方第一油”,与早已风靡世界,被誉为“西方第一油”的橄榄油形成“东西抗衡”的局面。

-  橄榄油  -

  橄榄油以其营养成分丰富、保健功能突出而被公认为绿色保健食用油,在西方有“植物油皇后”“液体黄金”和“地中海甘露”的美称;橄榄油中含有角鲨烯、β-胡萝卜素、黄酮类、多酚类、维生素E、植物甾醇等多种活性成分,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利;并且,橄榄油的加工工艺多为低温压榨,不经加热和化学精炼,保留了天然营养成分,因此,越来越受关注。

食用植物油的选择

  相关学者建议居民在烹调用油时,尽量不选择饱和脂肪酸含量多的食用油,可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各种植物油如菜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芝麻油、豆油等,特别推荐使用富含必需脂肪酸的亚麻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低芥酸菜籽油。当然,也应根据不同的烹调方式选择用油,比如菜籽油、豆油适合炸、炒,而橄榄油为低温油,可用于低温煎烤,芝麻油则凉拌更佳。  在选购食用植物油时,要掌握以下两点:  一是看颜色。各种食用植物油都会有其特有的颜色,经过精制,颜色会淡一些,但不可能也没必要精制到一点颜色也没有。  二是看透明度。要选择澄清、透明的食用植物油。

食用植物油的正确使用方式

如果食用植物油放置时间过长,食用前,可取一两滴油放在手心,双手摩擦发热后,用鼻子闻是否有异味(哈喇味或刺激味),如有异味,不可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以不超过25~30克为宜。因为不同种类油之间的脂肪酸差异可能比较大,而不同的脂肪酸发挥的作用也不同,需要均衡摄入,所以不同种类的油最好换着吃。

多采用低温烹调方式,避免同一锅油反复多次加热。炒菜时油温过高,会损坏油脂本身的化学结构,破坏脂溶性维生素 A、E、D等,影响人体消化吸收。

食用植物油的存放

  存放食用油,要把握四个原则,即密封、避光、低温、忌水。  远离氧、光照、高温、金属离子和水等促油脂氧化因子。大桶油开封后,最好在3个月内吃完,可按一周的食用量将油倒入控油壶,再将大桶油用胶带密封好,放在阴凉避光的地方;如选择小瓶分装食用,则首选干净的棕色玻璃瓶,瓶子应干燥、无水;存放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也要远离灶台等较热的区域。  另外,新旧油不要混放,避免加速油的氧化,还要定期清洗装油的小瓶。将装有植物油的油瓶使用后直接放入冰箱,既避光又低温,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存放方法。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主办:中共晋城市城区区委 晋城市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晋城市城区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1405020003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8号 晋ICP备180053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