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重重困难,全区上下围绕打造“晋城新经济的核心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奋力实现“十四五”转型出雏型的战略目标,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总体来看,全年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转型发展稳步推进。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生产总值完成420.7亿元,增长8.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含开发区)增长2.0%,其中城区增长9.0%。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9.7亿元,增长7.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2.2亿元,增长13.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0亿元,增长4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1588元,增长7.2%。
二、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42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8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32.8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287.1亿元,增长9.5%。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累计增速“前高后低”。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420.7亿元,增长8.0%,增速较前三季度回落2.6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落4.3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5.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4% ,较前三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落6.6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1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6% ,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较前三季度回落3.1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落3.4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全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2% ,拉动GDP增长6.8个百分点。
图1:2019年以来城区GDP累计增速(%)
服务业各行业运行平稳。服务业中,增速较快的是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6.6%,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增长0.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长15.7%,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增长1.6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1.7%,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增长2.5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2%,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增长1.7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服务业的稳定增长。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分别增长6.7%和4.4%,分别低于服务业增加值平均水平2.8和5.1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增长1.2和0.5个百分点。
(一)生产类指标
1. 农业生产平稳向好。2021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87亿元,同比增长6.3%。
粮食生产继续增产。2021年,粮食总产量1.4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7.0%,其中,夏粮0.9万吨,增长6.0%;秋粮0.6万吨,增长8.8%;从单产看,夏粮单产301公斤/亩,增长11.1%;秋粮单产310公斤/亩,增长12.9%。
生猪生产稳步回升,家禽生产形势趋好。2021年,生猪出栏数2.6万头,同比增长24.5%;猪肉产量2185吨,增长24.5%。家禽存栏数13.4万只,增长10.8%;家禽出栏数13.6万只,增长73.8%。
2.工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包括开发区)同比增长2.0%,低于全市(15.7%)13.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3%。其中,城区41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5.4%。
工业增长总体来看呈下滑趋势。2021年,我区41家规上工业,整体呈现增速下滑的态势。前期受同期基数低,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的带动,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较高,增长20.1%, 1-3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开始回落,增长16.2%,1-4月份增长14.1%;进入5月份,晋普山煤矿煤炭产量和价格双双回升,1-5月份增长19.7%、1-6月份增长19.6%、1-7月份增长16.4%;受南村冶铸企业春晨兴汇关停影响,明显下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月份继续回落,增长14.7%、1-9月份增长12.7%、1-10月份增长7.3%;进入11月份,因晋普山煤矿采煤作业面恢复正常,当月产量较高,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增加值降幅收窄,我区工业经济进入小幅回暖阶段,1-11月份增长9.8%,全年增长9.0%。
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
从重点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降幅继续收窄。今年7月份受晋普山煤矿开采工作面转换停产影响,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速不断下滑,进入11月作业面才恢复正常,煤炭产量开始增加,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速开始回升,2021年,煤炭行业增加值下降1.3%,较1-11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冶铸行业继续两位数增长。今年,冶铸业增加值增长15.6%,增速较1-11月份提升5.4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个百分点。2021年,铸铁件产量17.6万吨,增长32.9%;铸铁管产量48.0万吨,增长19.2%。建筑材料行业平稳增长。城市更新建设步伐加快,带动建筑材料行业平稳增长。2021年,建筑材料行业增加值增长15.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商品混凝土产量104.6万立方米,增长27.5%,是今年产量增长较快的产品之一,为我区的工业生产做出积极贡献。
(二)需求类指标
1.固定资产投资全年持续放缓。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9.7亿元,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4.9%,增速较1-11月份下降5.3个百分点,从趋势图可见,全年固定资投资高开低走,增速逐步放缓。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57.4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7.9%,增长6.9%,低于全部投资0.3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3.3个百分点;500-5000万元项目完成投资5.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9%,增长3.1%,拉动全部投资0.2个百分点。
一二产投资增速明显高于三产。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亿元,增长25.6%,高于三产23.8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6.6亿元,增长57.0%,高于三产55.2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02.0亿元,增长1.8%,拉动全部投资1.6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据投资半壁江山。今年房地产投资完成56.4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7.1%,增长8.0%,拉动投资3.7个百分点。5000万元以上项目63个,较去年同期增加3个,增长5.0%,新开工项目11个,较去年同期减少8个,完成投资13.4亿元,下降45.8%,下拉房地产投资21.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达729176平方米,增长68.6%。
民间投资增速快于全部投资。2021年,全区民间投资59.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9.7%,增长13.6%,增速快于全部投资6.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保持较好增速,说明非国有投资主体信心增强,投资结构在不断优化。
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图(%)
2. 消费市场平稳运行。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含开发区)实现322.2亿元,增长13.6%,两年平均增长6.8%。其中,城区实现309.5亿元,增长14.1%,两年平均增长7.0%。
市场销售呈现逐季趋缓态势。一季度,伴随各项促销费政策效应的释放,消费市场快速恢复,增长43.5%。上半年,前三季度延续了增长态势,但受上年同期基数抬高的影响,增速逐步回落,分别增长33.4%,25.1%,全年增速呈逐季趋缓的态势。
餐饮收入快于商品零售。2021年,餐饮收入实现4.6亿元,增长64.4% ,增幅较1-11月份回落3.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实现88.8亿元,增长13.0%,增幅比1-11月份回落6.5个百分点,增速低于餐饮业51.4个百分点。
从商品零售类值看, 2021年,基本生活消费增势稳定,限额以上单位饮料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14.5%、6.6%。升级类商品需求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39.6%、39.4%,增速明显高于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平均水平。受全球芯片供应紧缺、热销车型产能不足等综合因素影响,虽然全年汽车消费较上一年仍有增长,但从7月开始增速明显放缓,2021年,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2.2%,较1-11月份回落5.5个百分点。
2021年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累计增速图(%)
3.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287.1亿元,增长9.5%,占GDP的比重为6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2%,拉动GDP6.8个百分点,三产支撑作用明显。
主要行业生产2降1升。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营业收入实现25.2亿元,增长12.5%,增幅较1-11月份回落6.4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10.8亿元,增长7.6%,增幅较1-11月份回落13.5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实现15.0亿元,增长9.8%,增幅较1-11月份提升2.0个百分点。这三大行业是我区服务业的支柱,营业收入之和占整个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88.9%,是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动力。
(三)收入类指标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继续增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14.0亿元,比2020年增收4.5亿元,增长47.5%,高于全市增速8.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21.6%。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8293万元,下降13.9%,农林水事务0.7亿元,增长12.7%,卫生健康支出1.5亿元;增长8.8%,教育支出4.7亿元,增长1.1%。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增速图(%)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逐季趋缓。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1588元,比上年增收2808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499元,增长7.2%,低于全市增速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9%。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0%,上半年增长9.3%,前三季度增长8.6%,累计增速呈逐步回落趋势。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服务业参与核算多数指标排位后移。2021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 %,较前三季度回落3.1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落3.4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2%,但服务业增速排全市第4位,排名较前三季度后移一位,参与核算的主要指标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1.2%,较前三季度回落4.2个百分点,排全市末位与前三季度相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增长4.4%;增速较前三季度下降,回落6.1个百分点,排全市末位,排名较前三季度后移1名;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6.6%,较前三季度回落2.6个百分点,排全市末位,排名较前三季度后移2名;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5.7%,增速较前三季度下降明显,回落10.4个百分点,排全市末位,排名较前三季度后移2名;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7%、7.8%、6.7%,分别排全市第1,第2,第4位,排名与前三季度一致。
(二)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存在阻力。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含开发区)增长2%,其中开发区增长1.3%,城区增长9.1%,增速排全市末位,明显低于其他县(市)的原因是:一是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我区工业的比重过大,达到85%以上,而开发区受富士康增速缓慢及海装风电关停的影响,增速下滑严重,仅增长1.3%,很大程度上下拉了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二是我区“小升规”企业数量少,体量小,贡献十分有限,目前有14家。三是42家区属规上工业企业增长9.1%,现有产业以冶铸、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为主,工业结构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对整体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拉动作用有限。
(三)投资后续增长动力不足。一是统计库存投资余额不足。2021年,全区新入库项目59个(2020年新入库项目77个),同比下降23.4%,计划总投资127.7亿元,下降23.4%,本年完成投资35.1亿元,下降24.7%。二是产业类投资占比低。2021年,产业投资完成22.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8.97%。全年在库产业类投资大项目少,支撑有限,仅能勉强完成市定目标任务;非产业类项目的部分投资无法上报,房地产项目土地款只能按进度上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三大先行指标同步放缓。2021年,全区房地产开发三大先行指标中,新开工面积109.7万平方米,下降31.2%;土地购置面积6.0万平方米,下降29.4%;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51.7亿元,增长24.7%,增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回落57.3个、38.4个、8.6个百分点。
(四)消费热点不足,潜力仍需释放。2021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1%,消费水平恢复提升明显。汽车类商品对消费市场的抑制作用还在持续,2021年零售额增速逐步走低,实体零售业发展放缓,全年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服装、鞋帽类仅增长0.9%。从限额以上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增速从年初的71.3%一路下滑至13.0%,餐饮收入累计增速从3月份的最高点184.3%回落至64.4%。全区消费格局仍由汽车、石油主导,新的消费增长点还不明朗。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全区仅有零星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在特色定位、业态组合、服务形态、布局方式等方面对居民吸引力不够。
四、对策建议
2022年,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奋力争取一季度“开门红”。
(一)落实全年工作目标。一是抓好GDP基础指标,各部门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对落后指标特别是差距较大的指标,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原因,切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对GDP影响较大的指标相关部门要重点调度。二是强化专班作用,推进全区各行业强化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精准开展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研究提出支持企业发展和促进经济稳增长的政策建议,各调度小组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好工作职责,强化对本领域运行情况调度和企业服务。
(二)着力推进产业转型。一要聚焦传统产业赋能升级。依托南村绿色智能铸造创新产业园,以3D打印、智能铸造、精密制造为主攻方向,突出智能化,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向先进制造业,突出绿色化,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降能耗、提能效。二要高度关注制造业企业发展,聚焦制造业大项目和产业链关键项目,加大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配套企业联合招引力度。三要鼓励传统支柱产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研发、产品改造升级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拓展财政贴息、担保补贴、投资奖补等多元化扶持方式。
(三)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服务业占我区三次产业比重达68%,持续巩固服务业的龙头地位是工作的重点。一要做强商贸物流领域,通过万达城市广场建设,积极对接吾悦广场项目,支持本土的凤展、兰花城企业做大做强;建设直播基地,启动南村智慧物流园区建设。二要发展平台经济,重点整合猪八戒网、晋飕云、唐通、云仓科技四个平台,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中介咨询、信息服务、项目管理等业态,全力将我区打造成为全市特色服务业集聚区。三要壮大服务业传统产业发展,强化运输企业市场化运作、订单化管理,以需求为导向签订全年运输合同,以对冲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给运输企业带来的冲击。四是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积极打造平台,建设标准化厂房,真正实现招引企业“拎包入住”。
(四)增强投资发展后劲。项目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大项目是做强做大产业的根本。一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围绕“十四五”规划,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工作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项目走,立足我区的区位条件、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精心谋划一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的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量的突破促进发展质的提升。二是积极谋划一批工业制造、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民生事业等领域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储备。以项目建设的成效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三是加快项目建设,持续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各单位要加大支持和协调力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按时开工,推进在建项目尤其是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如期完工。
(五)激发潜在消费活力。一是进一步利用好消费券等促消费政策杠杆作用,持续激发消费内生动力的释放。要多形式开展推进促进汽车、家电、手机消费活动,挖掘更多消费增量。重点加大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养老、医疗保健等受疫情影响较为明显的服务消费产业扶持力度,引导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健康协调发展,使疫情受影响的消费尽快回归。二是积极引导、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升级。以城区“南大街步行街”为样板,深入发掘区域文化消费内涵,打造夜经济重点区域和主要街区。持续聚焦汽车、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重点消费领域,稳住消费基本盘;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直播经济”,智能家居消费,拓展线上消费,推动传统消费和新兴消费需求共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