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有朋自远方来,共赴一场山西古建之约。10月14日至18日,由省委宣传部、中国日报社指导,山西日报社携手中国日报社事业发展部共同主办,山西国际传播中心承办的“中国古建看山西”外籍博主发现山西主题传播活动举行,来自8个国家的10名外籍学者和博主,部分在晋留学生以及央地媒体记者,走进太原、晋中、临汾、运城4市实地探访晋祠博物馆、平遥古城、陶寺遗址等古建,通过国际化视角、多元化表达,感悟山西古建“一眼千年”的独特魅力,向世界推介底蕴深厚、辉煌灿烂的三晋文化。
从“旁观”到“融入”
触摸“活着”的三晋文脉
“爸爸妈妈,我正在山西太原的晋祠博物馆!这里的历史太迷人了,还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探索!”站在晋祠圣母殿前,来自尼日利亚的博主Oluwabunmi Henry Jimoh兴奋地用视频记录下自己的山西初体验。
踏上表里山河,最令人震撼的是这片大地上“可触摸、可感知”的千年文明。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太行山之西,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龙介绍:“山西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现存古建筑超过2.8万处,占全国总量的10.6%,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更占到全国总量的82.48%。”
在平遥古城的青砖灰瓦间感受明清商脉,走进陶寺遗址探寻四千年前早期“中国”的轮廓,驻足永乐宫领略“东方艺术画廊”的绚烂……一座座古建,如同一把把打开三晋文明的钥匙,让国际友人们真正理解了“中国古建看山西”的分量。
晋祠博物馆内,三千年树龄的周柏枝干遒劲,宋代铁人像历经风雨仍伫立金人台,献殿琉璃脊兽色彩依旧鲜亮。“踏进太原晋祠,我仿佛穿越千年。”法国博主Mathieu Mylene直言晋祠十分壮观,保留着许多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和雕刻,上千年的古树环绕其间,让人仿佛回到久远的年代。现场,一阵轻柔的乐曲声传来,宋代侍女表演缓缓开场。外籍博主与留学生们在老师的细致讲解中,不仅了解了宋代侍女发髻的精巧样式,还跟着学习了宋代的握手礼、拱手礼。Mathieu Mylene对着手机镜头向海外粉丝惊叹:“这里的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过去时’,而是能触摸到的‘现在时’。”
在陶寺遗址,他们站在复原的观象台前,了解四千多年前的“节气密码”,理解早期“中国”的天文智慧。圭尺与日影的奥秘,让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大伟惊叹于古人定义四季的科学精神:“四千年前就能用石柱观测节气,用圭尺标定农耕时序,这是全人类的文明奇迹!”山西博物院里的斗拱拼搭体验更让抽象的“墙倒屋不塌”古建结构原理变得可触可感。乌克兰博主卡丽娜与英国博主Joe Burns耗时半小时完成榫卯拼接,击掌欢庆时坦言:“我们完全沉浸在斗拱的世界里,与古建跨时空对话的感觉太美妙了。”
古建参观、非遗体验、斗拱拼搭、文化沙龙……多种多样的沉浸式体验,让外籍博主和留学生们得以亲手触摸历史的脉络,亲身感知技艺的温度。正是在这种深度的互动与共情中,他们完成了从遥远历史的“旁观者”,到热情投入的文化“体验官”,再到主动传播的三晋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转变。
从“好奇”到“认同”
架起了解三晋文明的桥梁
这不仅是一场文明溯源之旅,更让外籍友人透过古建背后的文化创新,看见山西“守护历史、续写未来”的生动实践。从平遥古城的非遗传承,到王家大院的文化活化;从文创作品的破圈传播,到3D打印、VR等前沿技术的赋能保护,山西以“古建+”模式,探索出文化赋能发展的特色路径。
换上晋商服饰,漫步平遥古城青石小巷,外籍博主沉浸式探寻着古代商业文明的印迹。这座拥有28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不仅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城,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日昇昌票号,他们亲手书写防伪密押,体验晋商“执中国金融之牛耳”的智慧;在推光漆器工坊,他们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手掌反复推磨漆面,直至木胎浮现玉石般的光泽。“没想到仅凭双手就能让木头如此温润!”来自印度尼西亚、就读清华大学建筑专业的叶招升(Veldesen Yaputra)赞叹不已,“这样的角色代入,让我们真正触摸到了山西‘活着’的历史。”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与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持续走热。晋祠、双林寺、永乐宫等古建作为取景地,也随作品走向世界。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山西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100%,平遥古城、晋祠成为外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来自爱尔兰的Luke O’Farrell和英国博主Alexander Short是《黑神话:悟空》的忠实玩家。站在双林寺韦驮像前,他们感慨:“游戏的视觉艺术家们,一定也曾像我一样,久久驻足,被这种极致神韵所震撼,才将其‘编码’进数字世界。这样的作品将极大地推动中国入境旅游,为文化与旅游注入新动力。”
在永乐宫,英国博主、中国日报外籍记者Michael Rhys Card不仅为壁画之精美所折服,更惊叹于其保存之完整。“我们在本体保护基础上,运用了3D修复、VR/AR影像技术和全景漫游系统,让永乐宫壁画真正‘活’起来。”讲解员介绍。外籍博主们了解到,山西正广泛运用3D扫描、数字建模等技术,既修复受损文物,也为完好文物建立数字档案。科技与传统的巧妙融合,不仅是对文物的保护,更架起了一座让国际友人能够跨越时空、真切理解并认同三晋文明的桥梁。
从“输出”到“对话”
向世界讲好山西故事
“中国古建就像一幅拼图,山西是最古老、也是我最想找到的那一块。”英国博主、中国日报外籍记者Michael Rhys Card展示了他拍摄的影像:飞檐斗拱、古街巷陌、市井日常……在他的镜头下,山西的文化底蕴与人间烟火交相辉映,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貌。
连日来,博主们基于自身兴趣进行个性化表达,已在各自的社交媒体平台持续发布大量探访Vlog、图文帖,将山西的古建之美、文化之韵以“朋友推荐”式的亲切口吻,送达全球网友面前。与此同时,山西国际传播中心同步发起#DiscoverShanxi与#AncientChineseArchitecture等线上话题,并联动长城国际传播中心、天津国际传播中心、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厦门国际传播中心、新华日报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等三十余家国际传播机构,在X(Twitter)、Instagram、Facebook等海外主流平台形成协同传播矩阵。这些内容在海外网友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积极互动,Luke与Alex在共同账号发布的山西探索视频:在晋祠接“好运”、探秘双林寺、体验汇票签发……单条点赞量突破5000次;叶招升则聚焦古建的环保智慧与营造技艺,其评论区充满了对山西古建宏伟结构与精美细节的惊叹、对彩塑艺术的高度赞誉以及对山西面食文化的浓厚兴趣。来自刚果(金)的留学生高明在沙龙上熟练演唱《人说山西好风光》的片段,巴基斯坦留学生李诗与大伟(中文名)演唱的《茉莉花》更是成为跨文化情感共鸣的“爆点”,让“山西”这个名字以一种温暖、生动的方式,进入全球网友的心中。
此外,山西日报开设的#聚焦中国古建看山西##外籍博主发现山西#等微博话题,以及在抖音等平台发布的短视频,也引爆国内流量,全网阅读量达8000万人次。不少在华国际友人留言表示:“已迫不及待,想亲赴山西,开启一场古建之旅。”
当厚重的历史遗产遇上创新的传播方式,当古老的土木华章与现代的数字影像展开对话,山西乃至中国的故事,便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边界,实现从“被看见”“被读懂”到“被热爱”的深刻转变。这片承载五千年文明的表里山河,正凭借“一眼千年”的独特魅力,借助无数双发现美的眼睛,更加自信、从容地走向世界舞台。(本报记者 刘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