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晋城市人民政府
网站支持IPv6 繁體中文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资讯 > 时政要闻 > 山西要闻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抗战文物里的家国记忆

发布时间:2025-10-16    信息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贺思琪

各根据地根据彭真的汇报材料整理印发的不同版本的小册子

彭真雕塑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

1938年4月,彭真在五台县金岗库村主持召开晋察冀边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图为会议旧址。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太原解放纪念馆死难烈士纪念碑。

太原解放纪念馆。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撷取这组承载着烽火记忆的珍贵文物,试图透过其斑驳的痕迹,聆听那段救亡图存、共赴国难的壮烈史诗。
  这组文物,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抗战记忆谱系。有彭真同志汇报晋察冀边区建设经验的小册子,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创根据地的理论结晶;有柳乃夫、董天知等烈士的诗稿、著作,以及姓名。他们或以笔为枪,唤醒民众,或血洒疆场,以身许国;有关二如“神枪手武状元”的锦旗,是普通民众成长为民兵英雄的生动见证。梁雷烈士使用过的油灯与大刀,尤为触动人心——那盏灯,曾照亮他主办的《怒吼》周报的创刊号,点燃晋北的抗日烽火;那把刀,则伴随他直至为掩护乡亲而壮烈殉国的最后一刻。前田光繁留下的军号,超越了民族界限,诉说着正义之战对人类良知的唤醒。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扇窥见历史的窗口,一段民族精神的永恒驻留。它们印证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的结果,是无数个体与群体共赴国难、共铸辉煌的史诗。
  重温这段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历史,旨在铭记、更在传承。这些穿越时空的文物,以其沉静而磅礴的力量,警示和平来之不易,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编者

根据彭真汇报材料整理印发的小册子

彭真,1902年10月12日出生于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今侯马市)垤上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傅懋恭。他20岁进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求学,并在此期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他参与创建了山西省首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
  1938年11月,彭真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1939年1月改为北方分局)书记,与聂荣臻等同志共同发展、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他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基本政策,使晋察冀边区被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1941年6月至8月,彭真在延安向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同志系统汇报了晋察冀边区各项具体政策及党的建设经验,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称其“是马列主义的”。
  随后,中共中央将他的汇报材料批转各根据地党委学习。

关二如的“神枪手武状元”锦旗

杀敌英雄关二如在1944年太行区首届群英大会上荣获的“神枪手武状元”锦旗,现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关二如(1926—1948),山西武乡人。抗战爆发后,少年关二如参加了抗日儿童团,1942年加入民兵组织。关二如如愿得到一支旧枪,从此枪不离手,日夜苦练。
  1943年,在蟠龙围困战中,他带领民兵消灭日伪军40余名。凭借卓越战功,他于1944年7月出席太行区首届群英大会,并在射击比赛中勇夺“头名状元”,当场受到邓小平、李达、戎子和等首长的称赞,荣获步枪一支及“神枪手武状元”锦旗一面,被评为“边区腹地一等民兵杀敌英雄”。
  1945年6月,关二如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民兵小组长、村武委会主任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带领全区百余名青年民兵参加上党战役,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1948年12月8日,在淮海战役的马围子口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

一位“日本八路”留下的军号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收藏着一把特殊的军号。说它特殊,因为它是由一位“日本八路”——前田光繁捐赠的。
  前田光繁被俘前在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服务的特殊机关“满铁公司”服务。被俘后,送至一二九师师部。在这里,师敌工科科长张香山凭借流利的日语,向他揭露日军对中国百姓犯下的罪行。这番教诲彻底改变了前田光繁的思想。
  1939年1月2日,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驻地山西潞城中村的军民迎新联欢会上,他与另外两名日俘一同宣布自愿加入八路军。之后,他又与七名经过教育改造的日军俘虏一同发起成立了“日本士兵觉醒联盟”,这是八路军中第一个日本人反战团体。1940年10月下旬,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关家垴战役打响,战况极为激烈。前田光繁向日军喊话:“日本士兵们……我是日本人,过去曾是你们的战友,现在是八路军中反战觉醒联盟的一员。现在你们已经被八路军紧紧包围,快下决心,放下武器投诚……”
  抗战胜利后,他远赴东北,投身于约200万日军与侨民的庞大遣返工作。成功动员原日本航空教练队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入东北航空学校——这所由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航空摇篮,最终孕育出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

梁雷的油灯与大刀

在偏关县梁雷烈士旧居,英雄县长梁雷的一盏油灯、两把锈刀静静陈列。灯,曾刺破漫漫长夜;刀,曾劈向沉重黑暗。如今它们锈迹斑斑,却在无声地讲述:何为英雄?便是那盏宁愿燃尽自己也要带来光明的灯,是那道为守护众生而义无反顾的背影。
  梁雷(1911-1938),原名德谦,字雨田,1911年1月31日生于河南邓县(现邓州市)。1928年加入共青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初,梁雷受中共河南省委派遣,赴太原投笔从戎,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办的军政训练班教导队。8月下旬,牺盟会任命梁雷担任牺盟会雁北战时委员会军事部部长、雁北13县游击司令,同年10月25日又兼任偏关县县长,还主办晋绥边区特委机关报《怒吼》周报。1938年2月26日,日伪军五千余人进犯偏关县城。梁雷率部转至南山区的光明村、柏家咀村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同时组织群众支援前线。
  3月18日,因汉奸告密,日军突袭了梁雷所在的柏家咀村。为掩护干部群众安全转移,他率少数战士断后,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将他的头颅砍下,悬挂在偏关县城南门示众。这位年仅27岁的抗日县长,用生命实践了“只能在抗日最前线战斗”的铮铮誓言。

包广杰 文/图

一份百团大战烈士名录

这是一份在太原解放纪念馆山西革命英烈展展出的1940年百团大战烈士名录,其中记载了牺牲的连以上干部,董天知烈士的姓名在名录第一位。
  董天知(1911—1940),原名董亮,曾用名董旭生,河南荥阳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起,他先后出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决死纵队政治部主任等职,指挥部队在晋南、晋东南地区配合八路军主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八路军总部发动百团大战。第三决死纵队的任务是破坏白晋线南段交通,并拔除潞城、黄碾、微子镇三处日军据点。8月20日凌晨,董天知率部行进至潞城王郭庄时,不幸被日伪军包围。为掩护主力突围,他亲率警卫排奋勇阻击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身中七弹,与28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年仅29岁。
  董天知牺牲后,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为他题写挽联:“英气横贯比干岭,壮志常怀鸭绿江。”
  “同志们,要记清,1940年8月21日的炮火中,在太行失去一盏照路灯……”这首在晋东南抗日军民中广为传唱的歌曲,深切寄托了人们对董天知无尽的哀思与敬仰。

“抗日文化战士”柳乃夫的诗稿

“倭奴入寇一年余,河山破碎已半壁。男儿不禁兴亡恨,投笔从戎古有之。”这首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柳乃夫写下的诗句,见证了他从大后方奔赴山西抗日前线的决心。在太原解放纪念馆的山西革命英烈展上,展出了这首诗的珍贵手稿。
  柳乃夫(1910—1939),原名赵宗麟,出生于重庆荣昌。1930年赴上海求学,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活动。1934年,他改名“柳乃夫”(取英文“New Life”之谐音),立志为抗日文化事业奉献新生。1935年起,他接办《永生》杂志,并兼任《大众生活》《时代论坛》等多份进步刊物的编委。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柳乃夫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的名义,组建了“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并亲任团长。团队肩负行李、油印机和宣传品,徒步跋涉,辗转于苏、浙、皖地区,通过出墙报、写标语、演讲等形式,积极动员民众抗日。1938年,他受中共中央长江局指派,前往山西。
  1939年6月6日,中条山战役中我军阵地失守,柳乃夫在顽强苦战中壮烈牺牲。

本版稿件、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史莉撰写、拍摄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主办:中共晋城市城区区委 晋城市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晋城市城区融媒体中心  

网站标识码:1405020003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8号 晋ICP备180053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