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三晋长卷
书香山西里
藏着半部华夏山河
从北魏古寺的檐角
到晋商票号的算珠
三晋大地始终
以山河为纸 文明作墨
那些被文字定格的风景
正等你循着字句的褶皱
触摸山西的体温
这个“五一”
让我们从书本打开山西
山西卫视融媒体
“五一”特别策划
《"晋"在字里行间》
让我们一起
穿越字里行间
踏入千年晋地
今天
让我们从字里行间
走进美如画卷的表里山河
黄河以东 太行以西
有一片大山大河塑造的土地
名唤山西
高山大河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护佑一方安宁
所以这里又称“表里山河”
《左传》
“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表里山河”这一成语,源自于先秦时期的《左传》。其中,“表里”二字意为内外,而“山河”则指大河与高山。该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山西独特的地貌特征。
山西的壮丽山河
该如何用文字描述呢?
董宇辉提到:
“时间好像偏爱山西这片土地
于是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他走过的痕迹”
……
“穿越风雨
她一直就在那里
沉默静立
她一直在等你走近”
如果让你写山西
你会怎样描述这片表里山河?
是气势雄浑的古都城墙?
还是滋味醇厚的陈醋?
但是
山西有的远远不止这些
你要写 就写
表里山河的内涵
藏在中华文明的基因中
人类文明第一把圣火
在西侯度点燃
距今40万年至12000年的襄汾丁村
填补了我国古人类挖掘空白
不断发掘的陶寺遗址
自带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
《山西通史》节选作者:刘泽民、原崇信、梁志祥、张国祥
“当4000年前的先民在陶寺遗址垒起观测台,用13根夯土柱捕捉冬至日的第一缕阳光时,中华文明的时间密码便刻进了黄土高原的褶皱里。”
《山西通史》作者:刘泽民、原崇信、梁志祥、张国祥。全书分为记述篇和专论篇两部分。记述篇全面记述各时代的山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历史的发展;专论篇则侧重于对富有山西特色、又具全国意义的历史专题进行研究。
你要写 就写
表里山河的壮阔
刻在雄关险隘的砖墙上
全国境内迄今为止保存的长城遗址
数量最多的是山西
时间跨度最久远的是山西
防御体系最完善的是山西
万里长城十三关
山西独占五关
平型关 偏头关雁门关
娘子关 杀虎口关
《仰望三关》节选作者:杨平
“因为有了过往历史的精心铺设和阐释,那些拨动我们心弦的历史遗迹,不再是孤零零的冷艳,它自身的传奇赋予了它另类的被现代人希望的或不曾关注到的异样精彩。”
《仰望三关》用生动笔触勾勒出雁门关的风貌。文中呈现了雁门关雄踞险要的磅礴气势,同时深挖雁门关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古代军事、民族关系不可多得的活标本。
你要写 就写
表里山河的宜人
流淌在山川河谷的清风里
山西
山川起伏 河谷纵横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造就了“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的气候
到了盛夏
芦芽山绵山云丘山
王莽岭庞泉沟 八泉峡……
都是避开炎热的好去处
当然还有著名的五台山
这里不仅是“世界遗产”“佛教名山”
还以“华北屋脊”和“清凉胜境”而出名
《游五台山日记》节选作者:徐霞客
“风怒起,滴水皆冰;
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
《游五台山日记》是明代文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篇散文,上面节选的段落描绘了五台山的“清凉奇景”。
你要写 就写
表里山河的故事
留在文人墨客的笔墨中
荀子 王维 柳宗元 白居易 罗贯中 傅山
……
还有占尽半个盛唐的山西诗人
留下无数朗朗名篇传颂古今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
表里山河有千万般好
说不完 写不完
总是美得动人心魄
正如林徽因所说:
“居然到了山西,天是透明的蓝,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记很多的事,单单在一点什么感情底下,打滴溜转;更不用说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垒,村落,反映着夕阳的一角庙,一座塔!景物是美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
《山西通信》原载《大公报·文艺副刊》第96期(第12版,1934年8月25日)。
《山西通信》节选作者:林徽因
山西 有太多瑰宝
怎么说 都说不完
也正如董宇辉在山西行中说到:
“山西的美,
远远没有讲完,
故事可能连1%都还没有开始。
但是,只要出发了,
我相信会有很多人
自己会前往这里
了解剩下99%的故事。”
太行西峙 黄河东奔
表里山河的每一道褶皱
都镌刻着华夏山河的原生之美
如果你只是曾读到山西
如果你只是曾听过山西
不放亲自踏上这片土地
去品读属于你和山西的故事吧